影評【127小時】-

127hours.jpg  

 

影片:【127小時】(127 Hours)

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

演員:詹姆士法蘭柯(James Franco) 

上映日期:218

 

 

 改編真實故事的【127小時】,是【猜火車】英國導演丹尼鮑伊,繼金獎影片【貧民百萬富翁】後新作,描述2003年登山家艾倫羅斯頓(Aron Ralston)受困在猶他州峽谷的生死經歷。

 

 因為是真人實事,已無需在此贅述主角求生意志如何驚人,畢竟主人翁己做了超凡的抉擇,證實他的超越。吸引我喜歡這部電影的理由,在於導演丹尼鮑伊如何再現這個故事,描述主角與死亡交手的膽識和訴求,總共用了94分鐘。

 

 「誰的心理時間?」

 

 如果這是一個原創故事,我會嚇得五體投地,因為受困時的艾倫是如刑求般的強迫站姿,那意象若要投射穿鑿附會何患無辭。不過這個超現實般荒誕的場景,確實發生在人類經驗時空中,真有其事的艾倫羅斯頓,就在或然率趨近於零的剎那時空中,給石頭壓住動彈不得。

 

真是厲害,這張海報「正看」「倒看」都充滿張力,一看可以是終點,一看是起點。這就是「關鍵」的瞬間。那一瞬間,彷彿「在我死前那一刻,我的人生從我眼前經過」的瞬間。此間,艾倫羅斯頓人生的關卡裡,停留「127小時」。

 

127hours2.jpg 

 

「死亡」需要多久時間?作家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說5分鐘。當然,死法千情萬狀,有自然蓄意或天災人禍。「站著等死」需要多少時間?不吃不喝到器官衰竭,正常3天不喝就會嚴重脫水。為何「需要」多少時間?

 

為了「騙過死神,你需要多少時間?」一個人在天人不應的峻深峽谷中,被莫名巨石壓住,長達127小時與死神交手。這是個柏格曼的棋局。丹尼鮑伊用了94分鐘。他交代了艾倫羅斯頓脫逃的作法,也交代了他求生的理由。

 

  【127小時】在所有宣傳素材,都強調人類求生意志的巨大潛能。不過從導演改變原作書名《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更名為【127小時】。我不禁思考「時間」的感受。

 

 究竟丹尼鮑伊在這127小時中間看見什麼?我覺得導演真正要帶觀眾看見的有二

 

一則是「求生的時間」,主角如何從荒謬的受困場景中脫逃的歷程,求生意志的強大及求生過程。

 

二則是「心理的時間」。127小時的感受可以是死前1秒,可以是漫長一生,導演有呈現這個心理時間的企圖。藉由影像語言技法,加上主角身體困頓下的精神混亂,甚至經營出未來的時間,讓主角彷彿穿梭時間旅行。

 

 則一。這趟求生歷程,身困峽谷的主角不僅被巨石壓手,且石頭大到幾乎過肩鏡頭都不能使用,旋馬不得的窄逼場域,受困峽谷的影像時間裡,【127小時】並不過度使用旁白,主要仰賴豐富的影像技法,及多元的鏡頭運用和場面調度,從峽谷的鳥瞰,飽覽杳無人煙的荒原;到主角身受巨石所困之後,以零碎多元角度鏡頭,包含錄像媒材轉換,大量特寫細部肢體動作,導演堪稱天衣無縫地將這些精緻而異質的零件,藉由剪接來完成。 

 

當然也包括片中如水壼吸管等「參數」鏡頭的連續剪接,這些設計性的插入鏡頭,對於拍攝廣告出身的丹尼鮑伊應非難事;難得的是,他似乎是以一種堆疊樂高積木般,「樂此不疲」的活力去經營這個身心困頓的故事。更在這些零碎的蒙太奇手法中,讓身為觀眾的我們,自然而然地將經驗之眼過渡到心靈之眼;當鏡頭不代表主角艾倫羅斯頓的視線時,整部電影就獲得充分自由。難能可貴是,儘管主角肉體受困,但在整部電影裡,那份心靈依舊馳騁的樂觀奔放性格,始終緊緊扣住。塑造了討喜的人物。

 

電影另一個明顯的技法,就是影像畫格做了三等分的切割,即切割銀幕。切分的銀幕框格,有時是連續性的時間,有時是並置平行的時間。有主角艾倫羅斯頓受困的戲劇時間,有他心靈狂追休旅車裡能量補給飲料的想像時間,以及觀眾在分割銀幕中,看到不同時間差距,縫合差距的心理時間。

 

 

值得一提,【127小時】的分割視窗,除了延伸文本戲劇時間,及縫合觀眾營造心理時間外,應視為艾森斯坦形式主義剪接的變形功能,意圖在並置的時間中,製造衝突與意義:

 

集體盲目的匆忙焦慮 vs 自在個人的逍遙放逐

生物的肉眼視線 vs. 心靈的鷹眼視線

機械生活的規律反復 vs .關鍵時刻的命在旦夕

 集體的無意識時間 vs. 個人的心理時間

 戲劇時間 vs. 觀影的心理時間

 

 在這些流麗的剪接及分割銀幕中,觀眾自然看見不同的時間感受,一來打造出主角的性格自我,二來對照自身的不自由。【127小時】還是帶有丹尼鮑伊從【海灘】起,對現代性、工具性、理性文明的抗拒和懷疑,但是如果沒有這些利刃工具或攝錄影音機,不逼人紀錄精神失常,不逼人走上極端抉擇,就沒有這【127小時】,只有靜默的懺悔和等待奇蹟出現。思考【太陽浩劫】裡伊卡魯斯號船長的兩面性。

 

   【127小時】很重要部分仍舊在於主角對於過往生命的追悔,相較於有人在中槍前一秒人生飛過,主角艾倫羅斯頓在丹尼鮑伊的鏡頭下,用127小時去回顧他生命中重要的人事物;【美國心玫瑰情】凱文史貝西飾演的主角有『不到一年』(less than a year)的時間。就像搖滾樂曲中間神祕的停頓,時間講究心理,可長可短。

 

 這個柏格曼的死神棋局,當事人用了127小時去『選擇』脫困,並採取非常手段脫困。觀眾可以說是「天助自助」,可以說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主角在精神危機中預見了來世,他三年後結婚並且有了孩子;也可以說我們都會很高興知道艾倫日後依舊登山涉水,只是他不再瀟灑故我,他會交代行蹤。這個預見令我感動莫名,遇見了「我與我童年的孩子」。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老子,《道德經》

 

 如此解釋何以他為峽谷女孩指路,何以他追悔未接母親來電,何以他追悔對前女友的拒絕。他斷尾求生的理由及作法,老子好像也給出了答案,「所謂善救,要以每一個人物的天生本善來救」。改編真人實事的【127小時】,彷彿也是古典命題:主角受困後從懺悔到催生求生意志的歷程。這或許解釋了艾倫羅斯頓性格命運的自救,但這並不特別吸引我。事實上艾倫羅斯頓的求生膽識足已驚世,但不是這部電影吸引我的理由。

 

反而是影片的影像敘事企圖更吸引我,導演展露出來的影像質感和炫麗技巧,超越了故事本身。甚至說,詹姆士法蘭柯的個人魅力,凌駕於我對艾倫羅斯頓本尊的關注在意。這並不是個高潮迭起的電影故事,但思及導演所企圖營造的電影形式,丹尼鮑伊的電影始終不負期待,總有可觀之處。

 

(以下有雷)

真正驚嚇到我,是當我沈浸在導演成功經營出心靈之眼的厲害影像鏡頭,及穿梭心理及經驗時間的剪接手法中,我好像見到未來時間,然後,突然切到艾倫羅斯頓本尊─

 

我以為看到我的來世。/完

 

 

 

Ps1.補充

雖然本片入圍了配樂和男主角。從配樂可以知道【127小時】不是冒險片,不是【浩劫重生】訴求共鳴的劇情片,更不是史詩。丹尼鮑伊的選曲品味從【猜火車】入選《娛樂週刊》影史Top100原聲帶可以看出。如同【28天毀滅倒數】選用了Brian Eno〈An Ending(Ascent)〉;這次他選了Sigur Ros的〈Fesitval〉,結果選曲都成了全片的最高潮;我不覺得此片配樂出色。

 

至於男主角詹姆士法蘭柯,確實以宛如紀錄片般的存在份量,貫穿全場。他從活力充沛妙語如珠,到中後段的徹底絕望與絕處逢生,確實有千面轉折與層次轉換,不過討喜的與其說是他詮釋艾倫羅斯頓,不如說是他本身投射的人格特質,結果是:

 

才貌雙全才華洋溢俊美體健的「詹姆士法蘭柯」

就算困住不動90分鐘,也是都百看不厭!

 

電影最大敗筆是末後詹姆士法蘭柯看著同遊戲水的兩名女子,想解決生理需求的插入片段。我在看這部電影時,不時聽到部分觀眾的笑聲,而上面那個片段,男子更放聲大笑,脫口地說出「北藍」這樣的措辭。 

 

疲病困頓中的原始慾求,例如【戰地琴人】後段,抱緊醃黃瓜罐的亞卓安布洛迪。荒誕時空中的精神危機,例如【現代啟示錄】。也許是丹尼鮑伊或製片的便宜行事。便宜行事的結果,觀眾終將感覺不到「肉體痛苦」。

 

不過,就憑丹尼鮑伊駕馭影像及經營敘事的實驗性企圖,【127小時】已經值回票價。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trick, pm1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