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桃姐】

ASL1  

【桃姐】(A Simple Life)

導演:許鞍華

演員:葉德嫻、劉德華  

上映日期:39

 

 昨天看完【桃姐】,內心平靜祥和,這部改編真人實事,描述在港人家庭幫傭六十年的老婦桃姐,在晚年中風後由自小帶大的少爺陪伴,走完最後一段人生路程。全片男女主角劉德華和葉德嫻演技自然平實,葉德嫻收放自如,每每現身便技壓全場,即便水面上一角冰山,彷彿也蓄滿能量。儘管電影碰觸養生送死,主僕親如骨肉,卻毫不催動膚淺眼淚,事各有其時,人各安其位。並且在溫情的敘事主線背後,導演許鞍華以擅長的紀錄片式鏡頭,直視香港老人安養,以及老人安養院林立背後的政治社經環境。生老病死各有其時,迫於生活有種種無奈,【桃姐】有山田洋次電影的庶民劇氣息,但導演許鞍華直視香港生活困境的批判意識,讓【桃姐】多了一份倔傲。

 

導演羅塞里尼說過,「最好的國際電影都是地方電影」。去年劉德華以本片榮獲金馬影帝時,一番得獎感言感慨香港電影多年低迷,港產片的式微與台灣片的復甦,兩相比較不勝唏噓。事實上,【桃姐】無論主題敘事手法及娛樂元素,都迥異於過往擅長短打類型抄截操作,快速反應市場消費口味的港產影片。然而它處理的確實是一個香港的故事。劉德華飾演的主角Roger Lee,也身兼本片製作及財務統籌。編劇陳淑賢入行即是許鞍華【客途秋恨】的助理製片。

 

當年許鞍華執導半自傳電影【客途秋恨】,張曼玉的角色是在倫敦攻讀電影的女子,影片結局她進入了香港電視台工作,這是作者的化身。香港電影中最能扣緊港人及香港政經社會脈動的導演,一個是陳可辛,一個是許鞍華,但兩者路數不同,恰如李安與楊德昌之於台北,一個是溫情且擅於掌控節奏和娛樂效果,一個較為理性且帶有歐洲電影思維,經常以開放結局收尾。許鞍華電影在【千言萬語】之後,一度太受制於故事飽滿通俗,甚至也在港陸合資浪潮中躑步,直到以數位攝影低成本拍攝【天水圍的日與夜】,她再度掌握「主體」關照港人寫實生活,並流露以深情的凝視,屢創佳作。

 

 

asl2  

 

 

電影【桃姐】片中劉德華和葉德嫻飾演一對主僕,少爺和老傭,非親又隔代,但寡言的主僕,兩個應該都是難搞人物。在理性的主從關係下,有一層紗包褱著桃姐和少爺Roger,導演不急著拆人羅帳,藉由影像敘事讓兩個人物漸漸具象,絲縷感情在紗縵間流動,時而稀薄時而徐習。兩個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物,一個是開場不吃羊不吃生的少爺,一個是面冷心熱的女僕,貓也不能讓人看不起,但為了挑好的蒜頭倒是可以窩身冰櫃。

 

直到桃姐中風無法自顧後,主從關係瓦解,理性退場而人性接手。主僕分離後,桃姐必須轉入老人安養院,而在陌生環境中為生存復健奮鬥,Roger則開始學習照顧桃姐,也開始回想桃姐在他生命中的存在與情感,也學習牽掛。最疼愛大少爺Roger的桃姐,和始終被照顧得刁嘴的大少爺,當主僕關係不在時,他們像朋友或親人互動,幾場公園的聊天,彷彿往常不會有的關係進展,也是普世皆同的人性情感。好像【客途秋恨】裡,母女20幾年卻在日本才瞭解彼此一樣,【桃姐】的主僕一對,也許人與人之間能掏心瞭解的時間短暫,但卻深刻而珍貴,多年後當主僕關係變化,Roger和桃姐向彼此稍微坦露自我,爾後復歸其位。 

 

勇奪威尼斯及金馬獎影后的葉德嫻,片中表現絲毫不受年齡和造型限制,她極具層次感的演技,不論生理肢體和心理情緒,都將一名家中長傭角色拿捏得精準,而且帶有強烈的攻擊性,多察言觀色而沈默寡言的桃姐,葉德嫻時而恭敬、時而拘謹、時而咆哮、時而嬌羞,時而大笑三聲,場場都能捕捉觀眾目光,影片幾乎跟隨她的「健康」節奏起伏,演技精采。劉德華則是獨善其身的少爺,他壓抑而沈默,極為低限地僅以聲音和面部表情來演出,在一種面生拒斥之間顯露一種高貴。因此,劉德華和葉德嫻幾場公園的對手戲,有即興的趣味且生動真實,格外感人且充滿深情,充滿火花。

 

   

asl4

 

 

電影中也有很多亮眼的客串,包括80年代香港新浪潮的同班徐克,當年同期歸國編導都是大腕,香港嚴浩、譚家明、徐克、許鞍華,至今依然活躍,這群「菲林」組的歸國編導改變了香港電視水準,也扭轉一度只拍國語片的香港影壇,自此樹立「港產片」的招牌

 

視為香港電影來看,【桃姐】開場就有趣味,看到劉德華徐克于冬同台一場戲,自然莞爾;其他像黃秋生、洪金寶、杜汶澤、樓南光等人現身,也加快了節奏。一來是改編主角本來就是業內人物李恩霖,不過他們的出現,竟多少佐證了香港影人的凋零。

 

【桃姐】電影配合人物,敘事節奏緩慢,鏡頭變化和場面調度不複雜,大多以固定鏡頭,例如安養院內,部分搭配紀錄片式的手持,來增加寫實感受,並不多使用推軌或剪接,而讓人物在景框中出入表演。全片以暖色調去捕捉老人安養院景況,鏡頭靜靜凝視克難的環境,可以聽見甚至聞見病老者混濁的呼吸和氣味。這是庶民生活的即景,出現在電影中,渴求著希望。於是當大少爺說自己和桃姐都很幸運時,希望注入了溫暖,抽乾了悲哀冰冷的空氣。

 

許鞍華接受英國電影教育,電影自【投奔怒海】起多帶有社會批判性格,關心港人生活,移民、難民、女性議題、社會變遷或底層生活,都是她電影關照的主題,包括【千言萬語】【女人四十】【天水圍的日與夜】等,儘管她也能拍鬼片武俠或文學改編電影,但許鞍華作品在香港較為特異,反而與台灣電影路數較為接近。不過用電影鏡頭關照香港,許鞍華作品持續地傳達人道精神及人文價值。

 

   

asl3

 

 

 【桃姐】片中黃秋生和秦海璐各自兩場戲,談論香港老人安養院為何接連開業,談論政府社福政策,社經背景始終存在,也點出青壯世代移民和赴外工作,無力奉養老人的狀況,許鞍華用鏡頭紀錄下來。托爾斯泰說,「幸福人家彼此都很類似,不幸人家的苦難卻各不相同」。言及庶民百態,自然多是苦難。【桃姐】在愈發媚俗的港產電影,或者台灣電影中,極為難得地處理這個議題,去關照苦難眾生。

 

電影裡,當桃姐要開膽管時,神父握住Roger和桃姐的手來祈禱:「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人生最佳美的東西,都是從苦難中得來的。」

 

 電影【桃姐】在苦難中並不去摹狀直視肉體的痛苦,在情感中也不營造濫情的眼淚,主僕發於情的接觸,就止於牽手攙伏揉腳,止乎於禮Roger交代醫院,若在出差期間過世交辦身後事的話語,冷靜而壓抑。Roger的心裡究竟如何看待桃姐離世呢?電影開場,劉德華置身在返鄉的車站,【桃姐】是一個返鄉送別的旅程,必然的旅程。偌大的車站,寂寥的身影,一定要哭天搶地才知我心悲慟嗎?如今影視作品氾濫一片呼天搶地的天災人禍生離死別,或大量新聞暴露殺勠戰爭的血腥殘忍,我們又如何旁觀他人之痛苦?

 

【桃姐】用影像敘述也紀錄了桃姐人生最後旅途。許鞍華電影過程精采,結局並不會大鳴大放,【桃姐】一樣清淡。當曲終人散,故事給觀眾帶走,也許討論桃姐一生simple,是苦難還是幸福;但有些影像是許鞍華導演去看去紀錄的,我們看她觀看的方式和旁觀的紀錄,去關心人的狀態。我看【桃姐】倒不是看桃姐何忠心耿耿,Roger如何以恩報恩,Roger以親人去送桃姐,因為桃姐是肯定的存在,這旅程必將到來,何必吶喊天地不仁。不如大音希聲。這電影結尾十分討人喜歡,【桃姐】不是一個描述「無常」的電影,我們的行為和選擇決定了我們是如何的人,然後我們繼續下去,把人生走完。/完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trick, pm1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