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 

導演:克林伊斯威特

演員:湯姆漢克、亞倫艾哈特蘿拉琳妮

上映日期:9月9日

 

   「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關鍵在結尾的字卡。導演克林伊斯威特不是要用208秒來判定薩利機長的功過,而是用24分鐘來找片中最關鍵的字:

 

「human factor」。人的因素。

 
 整起哈德遜河迫降有什麼「人的因素」?這不是一部浪漫主義電影去歌頌薩利,而是一部現代主義作品。影片結構很清楚定調,電影開場時迫降事件已經過去,薩利在接受調查。觀眾是經由他「不安」的心理狀態中,從他給妻子的電話中,在委員會調查的同時,回溯那場驚人迫降「真正」的始末。
 
 什麼是真?什麼是事實。現代主義文學始終關心人的理性,要求客觀事實。克林伊斯威特回歸上世紀這樣古典的道德劇,例如清楚的反派角色,帶領觀眾去端看薩利其人的意識及行為。導演從開場起極故意地塑造一個不安、混亂、自我質疑的主角,前半部多不取他端正的特寫,彷彿薩利藏匿什麼。
 
 結果就在判定他的功過中,因為薩利正邪不明,所以圍繞著他的人事物皆須為真。真實的乘客,真實的紐約市民,帶出了真實的人性感情;同時,真實的反派,真實的模擬,完全控制變項的模擬,排除了「人的因素」。如此才能對照出真實的「人」,薩利機長。
 
 薩利的妻子道出真相:「我幾乎忘記你也是那155人之中的一個。」這部片從來不是薩利機長一人迎戰全世界,薩利也只是人,在執行駕駛飛機的勤務。他也是人,有著自己的家庭朋友。
 
 簡單來說,就敘事而言,「薩利機長」用這個結構重現哈德遜河迫降事件十分精采,好處有兩點,其一是「對人的關注更勝於對錯」。鳥群攻擊、水面迫降何嘗不是錯誤?(命運的錯誤)。與其在找人是否會犯錯,更大的關注在於錯誤之外的我們,是什麼樣存在這世界?
 
 另一個好處是時間的處理。電影只用兩段插入來捕捉薩利的人格特質。最鮮明就是薩利年少在德州從軍時,某次試飛遇上故障,直到順利落地後,終於流露平日不茍的一抹微笑,那絲純真笑容說明了一切(你可以信任這個人)。也是這個結構,精簡地將影片控制在100分鐘之內。
 
 「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帶給我滿滿的感動和踏實,親眼目睹人如何能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負責到底,不只是薩利機長如此,包括歷劫倖存甚至救難的所有人,都能懂得珍惜親情,重視他人生命,懂得負責,懂得感恩。它告訴我即使在廿一世紀,人類還是做過了不起的事。這些不就是「人的因素」?
 
 而且這些都是真的,包括正義與感恩。即使真相與正義來得遲,a delay is better than a disaster。 「堅持專業,相信自己,不要對人性失望。」
 
 再一次,人的經驗判斷戰勝了冰冷的電腦機器。這部片何嘗不是一個「人」的奇蹟?最後電影字卡提到
 
 在2009年1月15日,
 超過1200名緊急救難人員及七艘載著130名通勤乘客的渡輪
 伸出援手,拯救了1549航班的乘客和機組員。
 紐約各方精英立刻深出援手馳援,
 而一切只花了24分鐘
 
 這部電影不是一部歌頌「個人主義」的作品,他提到「loyalty」,不單只效忠,而是指「不是只為自己,也為他人而活」,甚至是存在的意義。如同機長或救難人員都有意外風險,但他們仍義無反顧。這種「為他人而活」的主題,其實在「經典老爺車」表現得很清楚,「薩利機長」也再次重現,不是機長個人的奇蹟,個人主義者只會想到自己,導演等於藉由電影去重申loyalty,能為他人而活,人生才能充滿意義。/完
 
ps.哈德遜河迫降事件發生在2009年1月15日。這個事件發生的前六天,是克林伊斯威特「經典老爺車」上片的日子,所以在紐約街頭閃過一幕戶外廣告是海報上的身影。 
「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改編真實事件,本週四(9月8日)起正式上映。本片跟「神鬼獵人」一樣都是採用Arri Alexa 65的IMAX規格攝影機拍攝,且全片是IMAX攝製完成。 
 
---------------------------------
 
這部電影一直在找「人的因素」。全片不停調查薩利機長的「決定」,苛刻挑剔質疑迫降哈德遜河不是「最佳方案」。一開始的調查會飛安主委就企圖以「墜機」來為事件定調,湯姆漢克飾演的機長急忙纠正「不是墜機,是水面迫降」。
 
但是他的表演是戒慎恐懼的。蕯利並没有亮出全員生還的金牌自保。看完電影我一直在想為何導演如此執行這個題材,而不在空降奇蹟上著墨呢?
 
我認為電影要拍的重點是人。一個有職業身份的現代人,他所服務效忠的圑體族群,卻一夕間反目成為他面臨最意外、最巨大的敵人,要他當代罪羔羊。薩利機長屢屢提到四十年飛行工作。這是他的「loyalty」。克盡職守,更勝自身利益。但是他不能免於恐懼。導演克林伊斯威特將鏡頭聚焦在這種忠義卻被組織背叛時,他孤單無助沉默的心理活動。
「所有故事都在寫成王敗寇,但那些都不是真正的人。真正的人在他沈默時才會出現,那些他沒說出的話,為何没有說背後的理由,才是真正的人。」這是愛爾蘭作家柯姆托賓創作的初衷。讀托賓的小說後,我更加能體會那些沉默時刻。
 
克林伊斯威特兼顧商業電影的娛樂緊湊,卻帶入亨利詹姆斯、柯姆托賓「心理冩實」的現代小說美學。我非常推薦。一部要找「人的因素」的電影,最終回歸於人,loyalty,忠義的人性特質,它是對個人主義的對抗,有比自身利益(自私)更重要的事,能為他人、家庭、國家或某種原則矢誠矢忠,即使要自我犠牲。電影最後告訴我們,不只是薩利機長,2009年1月15日當天,紐约有上千人或更多人都願為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負責到底。這就是委员會和電影在找的「人的因素」,最後我們找到不只是機長一個人,而是「人」性的奇蹟。
 
放入常人生活,試想一般人也許不用做出薩利這樣大條的事就可能面臨「解雇」,甚至退休福利全成泡影。這種類似的生涯危機常在職場上演。類似卡夫卡小說的荒謬指控,硬要將英雄打成狗熊,對他「審判」。電影若能給人力量,就是正義、尊嚴、親情這些人性價值的見證,這片蛋糕上的奶油觀眾很容易在片中吃到,但真正紮實的可能是這塊口感綿密的蛋糕。
 
------------------------------------------------------
答客問。(以下有雷)
「有人問我薩利機長那個私人保全事業弄得不太好的事為什麼要放在電影裡。是為了忠實角色嗎?」
 
因為是很好的問題,關於劇本及角色,我提出我的看法。
 
我認為如果只是增加角色可信度,實在沒必要浪費篇幅。導演這樣做理由應該有兩點:其一,增加影片懸念。在副機長的嘲弄後,加上跟妻子對話時表現出來的焦慮,觀眾會對薩利保持距離。「他一定不曉得哪裡出包了?」如此才能進入第二層,就是電影的重要探討:
 
「loyalty」。字面上是效忠,包括對家庭國家或某種原則的效忠。但它不是單指對某人「忠誠」(君主),或者盡忠職守。談「loyalty」更大層面就是反映出對個人主義的抗拒:「能為他人而活」。一般譯作忠義。
 
薩利機長的水面迫降究竟是鋌而走險的「自私」決定,還是來自專業經驗和智慧的判斷呢?湯姆漢克在第一次的回溯時,他顯然不太確定,所以他惡夢低迴「我危及了所有乘客的安全嗎?」
 
有了這層模糊性,讓薩利機長沒有流於淺薄浪漫的個人或英雄主義。我因此回想了為什麼放入「經典老爺車」,有必要嗎?如果導演所有的安排都有必要。「經典老爺車」是一名退伍老兵跟兒子都不睦,卻挺身幫助無血緣關係的苗族人討公道,最後犧牲了自己。
 
原來克林伊斯威特一直在談「loyalty」這個主題。「不總以自己的利益為優先,能為他人而活。」如此,我們的人生才能有意義。這也是當薩利再次聽到機上對話後,他如此雀躍的原因,他聽出自己的迫降,是來自於專業判斷。他不僅忠實完成工作,而不是被私人因素干擾而鋌而走險,他以自己能對機上155名乘客的性命負責到底為榮。觀眾跟著湯姆漢克的表演,經歷了薩利機長從焦慮到釋懷的過程,當他說:「我只是一個平凡人在做我的工作。」這是機長的心理真實。然而他也找到了終其一生不悖的人生意義,作為一名機長,也作為一個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trick, pm1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