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igeon  

導演:洛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瑞典

--------本片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最佳影片

 

 

 「鴿子在樹枝上沈思」這片名直譯固然好。把reflect on existence,翻成「沈思」也好。但其實片名往往就是謎解。這個片名不是鴿子擬人化,相反地,「鴿子真的會思考嗎?」成為破題關鍵。一開始看著標本的男子,帶進了片名。但隨後影片不見鴿子,但畫外音的咕咕聲不絕於耳。最後演員說,星期幾是無法感覺的,你要去記。然後鴿子咕咕聲響起。

 

 鴿子可是沒有在「沈思」。有沒有思考,或者有没有站在樹枝上,我們不知道,但是咕咕聲證實了牠們的存在。就好像洛伊安德森人生三部曲的主旨是「being a human being」,人的存在不是思考而來的,來自於人的作為。然而在這部完結篇中的人們,做出種種自私、虐奴、虐待物種等作為,兩個想為人提供歡笑的人不了解人如何會笑,甚至彼此不了解,因為他們一直都不「溝通」,不說也不聽。

 

 村上春樹近日受訪時說:「活著的意義,死後再去想。」不是搞笑或弔詭,存在主義不是為存在做總結。你的行動決定你的存在。存在的首要不是思考,而是去感覺,去行動,例如傾聽,二樓的歌聲、鄰室開酒不成倒下的丈夫、病榻老母的尖叫或自行車店老闆的話,而不是一人靜靜地想,不是為恐深夜打擾而拒絕發出聲響。自己來只會做惡夢。

 

 洛伊安德森利用種種視覺裝置,穿梭古今打破時間限制地展示了人類「相對於」其他人類所做出種種荒謬的事,人類相對於鴿子才會思考,相對於其他人類才定義了人類。你以為鴿子在樹枝上思考,你只是投射了你的內心,也反映出你在存在中的困境,於是獨自思考。生而為人大可以去記得、去感覺、去傾吐、去行動,去撫摸。那撫摸的歡愉不是出自利用。你不是被孤獨錯放在沙灘的黑狗,你是相互撫摸的人。

 

 兩個不快樂的銷售員反映了人的本質和歷史,人類對其他人類的關係經不起思考,往往走向絕境。提供歡愉的人原來不快樂,為的是自己的歡愉。所幸主角在同伴的對話中得到領悟「𣎴能利用他人只為自己的歡愉」。pleasure。偉大的導演以pleasure暫且替代了guilt,但每個笑聲背後都有罪惡,每一幕都有畫外或域外的發展,將要翻轉事態,如同每一場荒謬的滑稽,其實正反映了人存在的困難。好像鴿子歡愉的咕咕聲,牠們在樹枝上看人類幹的事,牠們笑嘻嘻說,我們鴿子才不會一個人悶著,那是死掉做成標本的人才幹的蠢事。

 

 「鴿子在樹枝上沈思」的種種荒唐,背後就是「及時行樂」。即知即行。獲得快樂是如此重要。縱然人在取樂的歷史上屢鑄大錯,但誰能預知歷史,人類就是這一切行為的集合。據此導演告誡人們不能利用他人取樂,人類就沒有階級暴力,相對的鴿子也是,物種也不應為取樂人類做成標本。但孤獨不快樂生活的人,與製成標本供人取樂的鴿子無異。已經見了死神。這張照片是一種對看。思考存在成為存在的死局,人和鴿子都不應

為對方取樂而孤獨存在這裡。鴿子也就無須嘲笑。片中這些緩慢孤獨生活之人皆已死著。直到他們重新行動,不利用他人,去感覺行動,去及時行樂。結果並不重要。

 


人的存在就是這一切「行為」的結果。他們荒謬的結局不是供你取樂,只是人類就是會爲歡愉而犯錯。所以空想存在無異於死,無益於生。這就是「一部曲」的異境、「二部曲」的人生。極靜中生動。人就是荒唐蒼白的小人物,但集合起來就成了一貫不變歡愉喜樂的人們。這才是人。才是存在。人生。這才是從廣告(和中產階級)出身的鬼才導演洛伊.安德森的「人生」啟示。這才是對人存在的寬容,覺得做人「過得還不錯」,是吧? /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trick, pm1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