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魔球】

moneyball1.jpg  

【魔球】Moneyball
導演:班奈特米勒Bennett Miller
演員:布萊德彼特、喬納西爾 
台灣上映日期:1111

 

 【魔球】是以美國大聯盟職棒為背景的電影,baseball is Moneyball,諷刺職業棒球本質是場金錢遊戲,巨星布萊特彼特飾演的主角是奧克蘭運動家隊的球隊經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這支球隊是數一數二窮酸的小球隊。當時比利比恩已是不得志的過氣球星,接掌球隊經理後,他找來耶魯經濟系畢業的高材生彼得布蘭,兩個外行的經營組合,奉行比爾詹姆斯(Bill James)一派用統計科學運算績效方式,「算出」最佳球隊組合,竟然以不到洋基隊1/3的預算,讓始終吊車尾的球隊脫胎換骨,不僅蛻變角逐分區決賽的夢幻球隊,並創造分區聯賽連勝紀錄。比利比恩這種革新職棒吹捧挖角拜金法則的革命性經營模式,是電影「魔球」背後的故事。

 

電影【魔球】改編自「商管類」暢銷書,【魔球】的傳奇家喻戶曉,一個過氣球員擔任三流球隊的經理,選擇用科學方法管理球隊,結果讓球隊鹹魚翻生,締造佳績,推翻銀彈競賽的職棒大聯盟運生規則。面對這段歷史,球迷津津樂道一個破爛球隊締造的連勝奇蹟,商管殿堂則藉以吹捧化腐朽為神奇的商管科學,功效鐵證如山。

 

改編成電影的【魔球】,並不側重商管科學的聰明算計,電影固然刻劃了奧克蘭運動家隊棒球經理比利比恩如何花錢,但導演班奈特米勒改編的電影,不是在批評職棒淪為金錢遊戲,或者檢討最適規模。編劇艾倫索金(Alan Sorkin)如同前作榮膺奧斯卡肯定的【社群網戰】,再度將非文學類書籍改編得劇情緊湊,角色張力十足。而他掌握角色背景及專業語彙的細節,總是信手拈來妙筆生花。

 

革命者。電影裡我們看到布萊德彼特飾演的球隊經理比利比恩,如何成為一個挑戰產業制度的人。就像【社群網戰】裡的左克柏,比利比恩宛如職棒王國的革命家。第一場比利比恩與資深球探在會議桌上討論誰接替一壘手吉昂比時,布萊德彼特連珠砲地問著「問題是什麼?」編劇艾倫索金以一場極具張力的戲段,將比利比恩以「革命家」新浪潮的菁英姿態推向觀眾,為改朝換代鳴槍‧編劇艾倫索金真的很擅長令老人緊繃,面面相覷,前浪蒙羞。專業新潮語彙更讓成年觀眾鴨子聽雷,心驚膽顫,深恐落伍,被人抓包。

 

所以老球探用球員女友來評斷球員的經驗法則己經無用。以棒球為題材【魔球】講的不是天生好手、百萬金臂,不是投捕打者,或者他們的女友,也不是教練。【魔球】提出「新鮮的切入角度」,從球隊經營者看待比賽的角度,不賭球員魅力,賭輸贏;不求打擊率,先求上壘。

 

【魔球】作為運動題材電影,甚至不歌頌「天份」,片中沒有天王球星。主角比利比恩,曾經是球探眼中的天才球星,但他沒有在球壇發光發熱,不是巨砲,反而是跌破人眼鏡(over-looked)的啞彈。就像【心靈角落】(Magnolia)奪下電視猜謎冠軍的天才兒童,威廉梅西(William H. Macy)的天才成為它的詛咒。

 

比利比恩也是,他放棄了史丹福大學全額獎學金,而選擇踏入職棒界。然而天份成為詛咒。他非但沒有成為球星,甚至淪落小聯盟,抑鬱而不得志。

 

及至成為球隊經理,比利比恩的經營哲學,在充斥肉身本能潮流的世界裡,他逆勢而行,千夫所指。他始終像卡夫卡《城堡》的主角,被拒斥在門外,球場是他的詛咒。他不停止思考人生的困局。布萊德彼特在【魔球】裡,是宛如羅丹的「沈思者」。

 

moneyball3.jpg  

 

抉擇。比利比恩的人生有兩次至關重要的抉擇。第一次是在史丹福大學全額獎學金和職棒簽約金中間抉擇;第二次是在波士頓紅襪隊史上天價簽約金和奧克蘭運動家隊續約簽約金中間抉擇。這種一生只有一次的夢幻offer,比利比恩遇上了兩次,最後他選擇為何,為何如此選擇?

 

比利比恩第二次的抉擇,與第一次抉擇的對照,是電影敘事結構的迴圈,是電影【魔球】故事的主幹。一名過氣且被證實看走眼的天才球星,卻在經營球隊的新道路上,足以青史留名。電影就是帶領觀眾看著比利,一名孤獨對抗風車的唐吉軻德,一名與大勢逆行的革命者是如何養成的。

 

 然而唐吉軻德是樂觀的,比利比恩並不是。片中年輕時期比利比恩在球場上揮棒的優雅身影和帥氣外型,前途無可限量。但期待在現實中揮棒落空,攻守投防五項全能的他,腦手俱捷的他,在球壇上的表現卻如蒙上詛咒般,一蹶不振。

 

 於是,比利比恩當上球隊經理,馬上顯露出與傳統體制作法的不同,直到結識耶魯經濟系畢業的彼得布蘭,他們一拍即合,選擇科學管理球隊,運用有邏輯及數字根據的演算,來迎戰靠肉體天份及魅力構築的職棒世界以思考提出質疑,取代慣性

 

 畢竟,在職棒肉身凌駕一切的世界,比利比恩和彼得布蘭所操弄的經濟及統計運算,不是誰都能玩的工具,但史丹福大學提供全額獎學金的比利可以。比利比恩一定想過,為何當初人人口中天之驕子的自己,竟會大熱倒灶。這位首輪選秀在彼得布蘭的「運算」中,判定為第九輪的庸才,將他敲醒,科學是實在的數據。何況相信球探,絕對不可能

 

 自此比利比恩這號人物,彷彿象徵笛卡兒以降,啟蒙運動後思考者的化身。數學家笛卡兒重視理性的思維,身為教徒的他,一來秉持科學和理性懷疑精神,一方面又不改對上帝存在的信仰,深深影響後世歐洲科學哲學。電影裡的主角比利比恩,有天份夠努力且眾人認定,為何背運蒙塵?他也想找出答案

 

 當主播一直在問著:「運動家隊到底是有什麼祕訣?為何能改變?為何出現奇蹟逆轉?」鏡頭甚至特寫飾演教練的影帝菲利浦西摩霍夫曼,觀眾都笑了。這在片中是個無足輕重的角色。

 

 隨影片推展,觀眾不難發現【魔球】裡繁複如天書的科學運算漸漸淪為噱頭,運動家隊的連勝奇蹟固然是事實,但可以明顯看出電影或編導的重點不在為連勝奇蹟解密。

 

 其實,比利比恩的心理狀態和抉擇,才是導演要探究的關鍵謎團。【魔球】其實是關於失意天才在困頓下的破局與抉擇。 逐漸地揮卻過往不如意的心魔與詛咒陰影,重新為人生掌舵。

 

 以首部執導處女作【柯波帝:冷血告白】即獲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的班奈特米勒,才華洋溢且選題眼光獨到。上回是探討天才作家楚門柯波帝,為何在採訪殺人犯並書寫完成半報導式創新文體的【in cold blood】就封筆收山。這次導演班奈特米勒再探究謎團:「當比利比恩在大聯盟另闢蹊徑,再起爐灶時,為何捨棄天價球隊和年薪?」

 

 對比班奈特米勒兩部作品,都明顯流露出「天才面對詛咒的恐懼」,「對形而上力量的無力孤寂」。恃才傲物的楚門柯波帝無法繼續寫作的困境,彷彿是與惡魔面對面後的心魔作祟;在【魔球】裡,比利比恩是不上場看賽的球隊經理,以至於他拿到波士頓紅襪隊offer時,他的拍檔彼得在監視器中,看到躺在球場上卻曲起膝蓋的比利,顯露他對於再踏足球場草地的陌生與恐懼,那是比利的心魔。

 

 這是一個關鍵的鏡頭。拿到20勝及天價offer的當晚,比利比恩能重新踏在球場的草地上。它回想著自己那些被三振出局的歲月,不就是因為他們謹慎選球?謹慎選球而打擊率低,這些在球探眼中被低估的球員,卻在統計數字中找回了價值。比利比恩可能犧牲了在球場揮棒功成名就的黃金歲月,但他彷彿找到了人生的舵向,憑著這個管理模式,他可以帶領奧克蘭贏得世界冠軍,而再次跌破眾人眼鏡般,如孤傲的反骨天才,推卻了紅襪隊的天價年薪。

 

導演班奈特米勒的藝術美感極高,【魔球】題材是職棒,但導演影像敘事卻大器沈穩,構圖精緻平衡,寬銀幕鏡頭賞心悅目,影像色調有古典學院派美學的嚴謹。它兩部作品都選用艾騰伊格言御用配樂家麥可唐納(Mychael Danna),善用極微主義電子及合成器作聲音實驗,也擅長編入東方樂器,曲風偏向孤寂迷離,反映作品主角的身份或精神狀態,如同他多部和伊格言合作的作品。

 

moneyball2.jpg  

 

 孤獨者的沈思。【魔球】裡的主角,是一位不與命運妥協的抗命者,卻屢陷困局,陷入思考自己命運抉擇的封閉迴路中,試圖從過去錯誤抉擇的困局與詛咒中脫身。不訴求肉體或天份,電影細膩刻劃一個沈思者面對看不見的宿命,對詛咒的詰問和抗命。

 

孤獨的天才、失意的良駒,困頓在抉擇中,身無長物,妻離子散,人生彷彿客坐異鄉。從未享受過勝利,只是徒陷在沈思者的姿態,期盼扳倒不可能的風車,拿下冠軍戒指。

 

贏家是天生的,不是後世造就的,贏家必要在心中先懷抱有必勝的決心與渴望,然而成就若無法實現,雄心若無法被理解,在世人眼中就是輸家,尤其是最親近人們的眼中,不會說謊。問題就在於世人眼中,世界冠軍遙遙無期;但在天才或自負天才的眼中,僅是一步之遙。這是天才者的眼界,他們能獲得其他人可望不可及的offer與選擇的機會。但這也是天才的詛咒,沒有人能幫他們選擇,天之驕子可能背運蒙塵,而困坐在自己選擇錯誤的陰影中。

 

失意的人渺小又孤寂,連第20勝的勝場都沒有把握,唯恐又造化弄人。比利比恩在電影裡幾乎不曾享受過連勝的成功,只是不停地沈思著,「特寫鏡頭」稍縱即逝,又來不及把握,這是許多孤獨天才的宿命,實在悲哀。

 

Genius, but ...Misfits? 你也是,背運的人?【魔球】給許多離成功一步,而混跡在浪頭之下,蟄伏許久的抑鬱靈魂,一個暗暗的撫慰。

 

電影裡比利比恩召募來的都是misfits,那些被低估身價的球員們,被失意過的比利比恩像【七武士】般召募進來,首當其衝就是喬納西爾飾演的耶魯經濟系高材生彼得布蘭。

 

【魔球】片中有許多精采的名句,它也說了「it's not about win or lose, but how your played it」。這是電影給予觀眾的開放思考。渴望成功的天才們,也許如你,也選擇孤獨地繼續與命運搏鬥。像比利比恩一樣,無視已有的成功,婉拒無人不豔羨的天價年薪。也許連女兒親人也覺得你是個輸家,是個有錢不要的笨蛋,但你還是走與比利比恩一樣,孤高而執拗的路,沈思的路。

 

楚門柯波帝在《冷血告白》出版之後,柯波帝不再創作了,人生固然繼續,只是再也沒有創作。【魔球】裡的比利比恩也是遭遇心魔的天才,但這回班奈特米勒多給了一個希望,比利比恩聽著女兒唱著的歌,心裡可能已經擁有與心魔對抗的勇氣,daddy is moving on

  

【魔球】不是訴求光榮得勝的運動題材電影,但它的精緻影像藝術層次,以及菁英氣味濃厚的深度思考,對我這個並不投入太多時間享受棒球比賽的觀眾,依舊看得投入且沈醉。【魔球】或許滿足著許多驕傲卻孤獨卻傷痕累累的巨人,他們在自己生命的困局中,走落了旁人和自己的期望,爾後在急起直追的路程中,他們只是遺落更多。他們終將失去一切,甚至消失,因為他們錯置在卡夫卡的世界,一開始就錯了。但很有可能,他們的生命只是多繞了難捱的彎路,重點是走出被詛咒的陰影與困局。就像比利比恩遇上彼得布蘭,兩個放錯位置的misfits,卻締造了不可能的奇蹟。

 

經濟系高材生熱愛棒球有什麼錯?比利比恩不如意的人生有什麼錯?如同你我人生暫時失意是否選擇做錯?鏡頭裡的失意天才布萊德彼特,為螢幕前許多人生抑鬱的影迷受過,暫時洗滌了許多人暫時無解的困局。通過這樣的淨化救贖,我們暫時撫傷慰痛,而班奈特米勒也完成一部劇情緊湊設問哲學藝術水準高的電影作品。

 

【魔球】因為布萊特彼特擔綱主演,它拉高了預算和視野,它獲得大聯盟的大力支持,剪輯許多珍貴歷史鏡頭,也進入許多球迷夢寐以求的場地拍攝,如芬威球場的包廂;也因為導演班奈特米勒的獨特視野中,完成一部迥異於過往的棒球題材電影。

 

至於想要熱血沸騰,想要看天生好手、百萬金臂,投捕打者,他們的女友,或魔鬼教練,想狂飆腎上腺素,想熱鬧的觀眾恐怕要大失所望。喬納西爾時時保持喜感,但【魔球】是個沈思者的電影,它講的是孤獨的革命者如何養成,所以它是個「孤獨」,或者「執拗」而孤高的電影。失意的靈魂們,抑鬱難伸的人們,羅丹的沈思者們,也許人生的最後沒有勝出,但擁有的過程也已精采。

 

【魔球】裡的比利比恩似乎已能甩脫心魔,並再次為人生掌舵。【魔球】的主人翁已走壞了青春的黃金歲月,但人生仍一片灰暗。但若能重新掌舵,為時不晚。每當布萊德彼特飾演的比利比恩孤身在鏡頭裡,電影都籠罩著沈思者孤獨而哀傷的氣氛,但電影在最後結尾有一線神奇提升的曙光希望,我相信比利比恩第二次的抉擇,婉拒天價年薪,是準備好再出發的選擇,而不是世人眼中唐吉軻德的愚癡。一部分也因為是布萊德彼特的演出,他的形象且演技出色,為這個角色注入了足以勘破一切懷欵的力量。布萊德彼特近來的電影雖然不是通俗商業,但卻為熱愛電影的觀眾如我,對他的欣賞推崇與日俱增。

 

【魔球】的敘事及故事,讓觀眾開啟了思考的機會,思考的路雖然孤獨,但思考便能找出答案。不被理解的孤獨天才,下一站也許就是開創新局的革命家。尤其對於許多成年觀眾,人生正需要再加把勁;對於失意天才,則不要敗於陳規,相信自己,【魔球】是這樣,信念在詛咒與希望間一線之隔的電影。

 

而我給予這部電影極高的評價。/完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trick, pm1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