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飢餓遊戲】
【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
導演:蓋瑞羅斯Gary Ross
演員: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
………伍迪哈里遜Woody Harrison
………唐納蘇德蘭Donald Sutherland
………史丹利圖奇Stanley Tucci
………伊莉莎白班克絲Elizabeth Banks
………喬許哈契森Josh Hutcherson
上映日期:3月23日
前些日子我去看【飢餓遊戲】非常好看。改編自蘇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同名小說,全套自2008年出版至今已暢銷逾三千萬冊,無怪乎本片被視為繼《暮光之城》系列後,最被期待搬上大銀幕的改編電影。導演執行出色,捉緊賣座元素,將女主角從非現實且未來感的「飢餓遊戲」中贏得人氣及勝利的過程,賦予可信的人性感情。女主角珍妮佛勞倫斯表現驚人。女孩都想像凱妮絲一樣一鳴驚人且勇氣十足,男性觀眾也會覺得這女孩「贏得」漂亮。
由於故事內容是青少年間的殺戮戰鬥,加上原著暢銷,美國圖書館協會(ALA)許多家長成員普遍認為原著暴力,希望列為禁書。如第18章開頭:「第一區的男孩在來得及伸手拔鏢槍之前,就死了。我的箭深深貫入他頸部中央。」又如第21章:「打麥握著石塊對克菈芙的太陽穴用力打下去。沒流血,但我可以看見她的頭骨凹了下去。」確實是少年互相殘殺,雖然連美國媒體都一度將本片連結深作欣二的【大逃殺】,但相較以【大逃殺】針砭青少年視生命與青春如無物的虛無敗壞,電影【飢餓遊戲】只有遊戲設計相似。【大逃殺】實在暴力瘋狂得多,例如北野武開場一刀劃開學生喉嚨,留下同班少男少女失控尖叫,及至後來鏡頭大剌剌直視「陣亡」同學死狀,並強調激起殺戮本能而樂在殺戮的瘋狂青少年面孔,至令讓人不寒而慄。
雖然也不難想見美國青少年進戲院看【飢餓遊戲】,也抱著看貢品殺戮及假吻的心情,(抑或是看辣得要命的「Jennifer's Body」),但成功爭取PG-13保護級上映,電影自然不強調血腥暴力。而且片中少年們顯然更具人性,他們在家鄉父老的注視中為生存奮戰,像羅馬競技場裡【神鬼戰士】在眾目睽睽下為榮譽而戰。另外電影和小說能受到如此廣大歡迎,還在於【飢餓遊戲】(第一部)本質上是個愛情故事,還是個初戀的故事。
原著小說跟《暮光之城》一樣,都是以女主角為「第一人稱」書寫。《暮光之城》由貝拉帶領讀者進入華盛頓北方奧林匹克半島的福克斯小鎮,《飢餓遊戲》的讀者也在凱妮絲的目光及行動中,進入一個從十二區到「施惠國」都城的奇幻世界。《暮光之城》和《飢餓遊戲》裡的女主角都一樣不怕死,並有「不惜性命」的勇氣。當年《暮光之城》貝拉決定跳瀑布自殺,因為她知道愛德華一定會現身救她,完全將這種「愛要死中求」的羅曼史發揮到極致。come on, ladies!!!! Why do fools fall in love?
【飢餓遊戲】電影在改編上,從情節到人物,幾乎都與原書相同。本身是億萬編劇出身的導演蓋瑞羅斯,這回和原著作家蘇珊柯林斯共同編寫劇本,顯然深切掌握到原著「我本少女」的精髓,沒有被科幻元素拉離而誤了正事。電影大致依照原著,例如情節的舖排,施惠國場景及飢餓遊戲設定等,人物也無新創角色,挾原著的超人氣基礎,這部電影成功之處還在於導演從選角到電影再現的成功執行,將目光對準凱妮絲,刻劃女主角從萌少女變人氣女神的過程。
也可以說電影【飢餓遊戲】較原著小說更強調戲劇效果,尤其是為女主角愛情的初萌,打造了科幻式的場景。影迷可以用另類的角度觀看,將本片視為一個決戰(生死)伸展台的人氣大賽(popularity contest),成功塑造了一個it girl,將她從underdog變成cover girl。好像【辣妹過招】裡的琳賽羅涵.從森林來到都市的少女,一步步瞭解到人氣及人心的現實運作,for hungry eyes,人氣逆轉勝的遊戲。
不過,作為改編電影來說,【飢餓遊戲】的再現十分出色。電影一開場當凱妮絲從室內走出,導演選用手持攝影,全片大量使用手持攝影。本片攝影師湯姆史登從攝影班學徒到調光師,近年成為克林伊斯威特御用班底。本片的手持攝影以他一貫紀錄片持法,跟緊主角動作,以及後來叢林野戰的臨場感,緊緊認證,影像質感粗獷,風格強烈。此外,故事中施惠國的國民,乃是被都城及史諾總統壓迫的受害者,這種影像風格也呈現出壓迫感。在室外景的叢林裡,手持攝影用以拍攝參與遊戲、未施脂粉、動感青春的青少年,而換至室內景,如電視轉播的攝影棚中,這些粗顆例的影像,捕捉豔抹濃妝的成人主角,就格外呈現出超現實的荒謬趣味。
「飢餓遊戲」本質上就是一場轉播,它是一個實境秀,一個楚門秀,一個Survivor Race。在戲院的影迷,就像施惠國公民用演唱會的巨型螢幕一般,同步欣賞這場生死轉播,並各擁其主。「實境秀」要的是逼真的影像,要的是後台的影像,要的是個性突出討喜的素人,於是這個手持攝影的企圖及概念十分到位。當然這個攝影方式不是取悅觀眾的最佳選擇,但它確實容易突顯風格,也符合原著「第一人稱」的親密感。導演巧思也不僅止於此,觀眾不難注意,主題是飢餓的電影,第一次出現強烈色彩,是在前往都城列車上,那一盤盤的奢華美饌。無論是施惠國轄區或都城,都是低彩度的冰冷世界,唯有舞台和服裝是華麗的表演。
這是導演蓋瑞羅斯繼【歡樂谷】【奔騰年代】後,第三部執導作品。至今三部作品評價和票房都成績亮眼,證明他除了劇本一流,導演才華也出色,他對演員也有獨到而敏銳的嗅覺。從編劇轉入導演首作【歡樂谷】,將50年代黑白電視融入電影,結局設定巧妙;緊接著【奔騰年代】更顯露了他經營劇情長片的架構與執行力。【奔騰年代】改編暢銷非文學類傳記,描述大蕭條時代一名不被看好的騎師和賽馬的成功故事,雖然事後票房亮眼並入圍奧斯卡,但當年有兩件事為人津津樂道,其一它是少數片廠為避險而合資但成功的電影(環球+夢工廠),第二當年在賽馬場上五顏六色的觀眾,導演用了一個比特效還省錢且有效又搶眼的解決辦法,劇組用的是人形汽球。
【飢餓遊戲】除了劇本卡司和攝影出色外,再現原著裡科幻未來式的場景,未來感的列車和科幻式冰冷的都城都有看頭,即便是服裝設計,也都相當吸睛。原著施惠國是個背景宛如喬治歐威爾《1984》裡高壓統治、是非顛倒的世界,而且謊言橫行,《1984》裡有真理部、富裕部,有仇恨週;《飢餓遊戲》裡人民深受飢餓所苦,他們穿著彷彿洗滌無數次而褪色的布料,在12區抽籤的那場戲,當人民踏出家門集合時,從演員裝束到場面調度,都可以嗅出宛如集中營的再現企圖,都城是未來式的,而施惠國的轄區是鄉愁式的。
不過珍妮佛勞倫斯在抽籤日登場的衣服,雖然只是淺藍色的布料,但做工合身又漂亮。在這部鄉間少女成功記的愛情冒險英雄故事裡,導演先將珍妮佛勞倫斯髮色染深,降低她外型的攻擊性,再一步步擦亮觀眾的眼睛,每次登場都讓人驚豔,無論是漫畫式的黑色塑膠皮衣,還是美國偶像式的高中舞會晚禮服,以及被做成「凱妮絲芭比」的獵裝,風情萬種卻自然健康,加上火辣性感的身材。珍妮佛勞倫斯的眉宇中性,眼神非常有戲,美國女孩的她,外型和氣質讓人聯想到早期瑞典女星如葛麗泰嘉寶或英格莉褒曼。甫出道就入圍奧斯卡影后的她,果然不只外貌出色,她也將原著這個「燃燒的女孩」驚馭出色。
【飢餓遊戲】從開拍起就話題不斷,一路來影片公布選角,包括配角如Donald Sutherland、Stanley Tucci、Elizabeth Banks、Woody Harrison到遊戲設計師Wes Bentley,甚至找來歌手Lenny Kravitz,都深獲書迷認可。最近比較少見到有未來科幻氣味的背景,本片就題材和片型, 彷彿冥冥之中註定要成功,種種「機會確實對本片有利」。不過導演的種種執行也確實令我折服,也許我看過原著我知道12區各有職司分配,就像殖民統治下計畫性的剝削奴役,雖然看過原著更能掌握背景,但電影我依舊看得投入,因為這不是容易改編的電影,它非現實的場景美學元素,需要完整的想像力來架構完成。或者也因為都城統治者的華服濃妝,以及嘲弄他人生命只求戲劇高潮的扭曲人性,我才能對各區貢品投射感情,尤其是凱妮絲從爛泥荊棘中,學會適應成熟,學會作戲虛應,卻依舊保有純真,保有人性的高貴。都城生活宛如藝界人生啊。
或者我對原著中,從人民抗暴的北美洲廢墟中,重建的施惠國有更多期待。原著中施惠國以人民的和平繁榮為主旨而打造飢餓遊戲。語源自拉丁文Panem的施惠國,指麵包和競技場,統治者以娛樂籠絡市民,而市民也耽溺其中,忘記自己的公民責任。電影【飢餓遊戲】成功地以少女的成長及戀愛初萌,讓第一集的觀眾值回票價。女孩的勇氣、愛情與現實的幻滅之後,會如何發展呢?
回到喬治歐威爾《1984》,書中真理部有三句口號,我想為文章作結。
「戰爭就是和平」
「自由就是奴役」
「無知就是力量」
《飢餓遊戲》三部曲的後兩部書名是:《星火燎原》和《自由幻夢》。原著有一個哀傷而反高潮的結局,導演蓋瑞羅斯從來也不是反骨的煽動者,他是朝向樂觀積極的美國夢擁護者。【飢餓遊戲】電影第二部明年就要上映了,也許它只是繼續複製這個女性英雄的浪漫冒險,而沒有革命家的企圖。不過選擇唐納蘇德蘭飾演史諾總統,並在第一集為他加戲,與飾演遊戲設計師的Wes Bentley分析如何賜予人民希望。這是本片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場戲。這集電影無疑取得了商業的成功,並設定了美學風格,在意識型態及片型上的突破發展如何呢?我想這套電影我會持續關注下去。/完
ps.可惜,就在我貼文之後的兩小時,我看到新聞;導演Gary Ross退出,不執導第二部【星火燎原】(Catching Fire)。走上【暮光之城】的命運了。可惜。而且原來還沒拍呢。
留言列表